我单位通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失信问题专项行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经营行为,建立长效长治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堵塞监管漏洞,提升监管质效,合力构筑校外培训生态防御屏障,促进地方校外培训规范健康发展。“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叶县教体局坚持用心用情做好“双减”文章,坚持高位推动、宣传带动、部门联动、机制促动,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平稳推进:全力推动“双减”工作落细落实,“双减”政策见行见效,持续优化教育深化改革环境,营造教育发展新气象。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县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印发文件、构建机制、强化推进方面。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及时调整成立县“双减”工作协调机制,配备联络员25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县教体局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股,履行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职能,聘任62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员,对全县18个乡(镇、街道)校外教育培训全覆盖监管。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同频共振。2022年以来,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先后15次组织、协调“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情况、传导压力,推动“双减”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印发了叶县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登记、校外培训材料规范管理、“平安消费”等系列文件,在从严惩处隐形变异、规范非学科类机构、严格材料审核、严防消费欺诈等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力度。
(二)在大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现象有效遏制方面。
2021年5月份,具有办学资质的民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75家,其中44家办理营业执照或非企业法人登记证书;到2021年12月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停办,部分转为艺术类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为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工作成果,县教体局多次组织人员对原75所已注销或转型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彻底摸清了原学类培训机构现状,其中停办的53个,转型为艺术或体育类的22个。目前全县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压减率100%。
(三)在全面规范管理培训机构,校外培训回归“良心行业”方面。
2022年年初,叶县县委、县政府召开培训机构分类管理移交工作会,按要求完成全县216家培训机构分类移交、归口管理。按照“谁审批,谁管理”“谁审批,谁负责”要求,严防死守,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截至目前,全县75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取得《审核同意意见书》(其中文化艺术类68家,体育类7家,科技类0家);70家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注册(其中文化艺术类66家,体育类4家,科技类0家);审核通过55家(其中文化艺术类55家,体育0家,科技0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日益规范。
为进一步全面规范管理培训机构,县教体局成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小组,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消防、公安民政、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排查治理,督促业务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同时通过发布致广大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参加校外培训;建立网上举报、电话举报、信件举报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动性,对各类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四)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校培领域“造富”乱象消除退场方面。
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依法规范管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对各类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联合金融部门指导银行等机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工作,清理整顿培训机构融资、上市等行为。
(五)在坚决整治培训乱象,人民群众利益切实保障方面。
压实工作责任。采取培训机构承诺,乡镇、街道排查,县教体局统筹联合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通过“日查+夜查”“联检+抽检”的方式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学科类转入“地下”等隐形变异培训。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清理机构牌匾等违法违规广告,遏制校外培训宣传乱象。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各类培训机构政府指导价和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者60课时)、超过5000元的培训费用要求,动态监管机构订单情况,持续推动预收费资金监管。
(六)在防范校外培训安全,学生生命安全有效维护方面。
认真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落实安全“四个一”活动(一次安全警示教育、一次机构自查整改、一次疏散逃生和应急处突演练、一次县级抽查和乡级全面排查),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发生。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共出动90人次,排查机构136所,发现安全隐患机构5所、消防火灾隐患机构4所。消防部门累计组织消防安全宣传活动40场次,向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讲解日常防火注意事项、火场逃生、火灾隐患排查等消防常识,近350 余名机构职工接受培训。
(七)在开展培训人员、材料排查整治,意识形态防线更加巩固方面。
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到“双减”工作各方面。排查非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409人,均持有相关科目教师资格证或行业协会颁发的专业登记证,未发现有前科或禁止从业人员。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材料467份,所排查材料中,尚未发现不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要求,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反华辱华、歪曲历史、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民族团结、宣扬宗教迷信,以及暴力、色情、毒品、赌博等内容;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对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道法)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的课堂教学、教材选用严把政治关;建立健全学校各类社团及延时服务的管理制度,坚持各类社团及延时服务成立报批制度,对挂靠的社会组织实行报批备案制,加强活动监管。
(八)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日益养成方面。
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目标,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加强中小学理化生和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丰富科学实践活动,全县共组建科技创新社团30余个;创建、评选省市级科技活动示范校5所。2023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中,娄素华等70多名教育工作者荣获“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11月23日成功举办“叶县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
(九)在深化校内减负提质,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方面。
一是打造高质量作业体系。制定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学校建立公开透明的作业公示制度,不断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学校每周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科学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动手实践和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推行作业分层,设立基础训练、基础提高、拓展提升三个层级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目前,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作业管理已经实现了“五要七不”,达到了预定标准。
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根据平顶山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制定叶县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考查方法。充分利用叶县教育信息化平台,借助“三个课堂”模式,帮助农村学校开设完整的国家规定课程,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立教学教研业务指导组,深入一线指导教学教研工作,开展听评课活动,组织教学研讨。近两年来,组织区域教研活动68场次,线下参与教师达到5200余人。
三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确保课后服务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科学合理安排课后服务的内容。我县的“菜单式”课后服务做法被平顶山日报报道,叶县第七小学被评为河南省课后服务示范校,县第二实验学校获评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典型案例、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学校、河南省劳动教育示范校、平顶山市双减工作示范校。
(十)在构建工作机制创新“双减”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党的领导,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方面。
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将“双减”工作纳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和《学区、中心校、初中、县建成区小学综合评价》;同时将党的建设写入机构办学章程,明确办学方向;加强阵地建设,鼓励培训机构建立党员活动室、党建宣传栏;对不足3名党员的机构派出党建指导员,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监督,确保以党建促“双减”落实,校培行业党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同时推动“全面加强党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领导”纳入校外培训机构年度年审,全方位、多层次引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十一)在营造“双减”改革良好氛围,推动社会教育观念发生积极转变方面。
适时召开全县“双减”工作会议,传达“双减”政策,通过叶县融媒、叶县教育体育局公众号等跟进宣传,形成县级层面政策信息和舆论方向引导;各学校也采取教师全体会、家长会、班会等方式,集中开展“双减”政策学习宣讲,同时通过班级微信群、告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与家长深入交流释疑,加深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努力,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持续提升了群众知晓度、认可度、配合度,推动全社会教育观念纠偏、教育规律回归,在全社会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成长观。2022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县等新闻媒体累计发布3463篇新闻宣传信息(国家级媒体114篇、省级媒体184篇、市级媒体215篇、县级媒体2950篇),宣传信息总积分排名全市第一;
二、工作成效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先后组织开展联合检查103次,出动检查人员1539人次,执法车辆303车次,检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156所;查实违规学科类培训机构38所;退款86.9584万元;对3名违规参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在职教师给予党政纪处分;下发整改通知书31份,发挥了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功效。
自2021年9月实施作业管理以来,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即可完成作业,有效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同时,通过特色作业创新,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2022年4月份,在省教育厅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我县8个学科作业案例分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2024年5月,县教体局通过网络调查形式,发放了教师版、家长版、学生版的《叶县义务教育阶段“双减”落实情况调查问卷》,共有1363名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家长对我县“双减”落实情况的满意度达到98%。
三、工作体会和启示
1.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目前,我县各乡(镇、街道)均参照县级模式,建立了乡级“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同频共振,对推动“双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必须继续重视和充分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
2.要继续健全校外培训执法队伍建设。县教体局聘任62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员,确保了对全县18个乡(镇、街道)校外教育培训全覆盖监管。要在现有综合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资格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确保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水平再提升。
3.要继续强化督导检查。要继续健全“县、乡、校、家、社”网格式联动督查机制,持续开展联合督导;用好“互联网+督导”手段,针对社会关切度较高、整治难度较大的问题,列出督导重点,聚力整治,提高实效。组织各级督学进行明察暗访和实地核查,推行“靶向督导”,落实反馈整改。
4.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重点引导学校、教师提高课堂效益,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抓好社会宣传,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之,“双减”工作实施以来,通过“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分类精准施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教育良好生态逐步构建,我们坚信“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入贯彻必将进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形势研判
(一)从校外来看,治理成果仍需巩固。一是治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双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发挥还不够,强大的合力尚未形成,还存在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组织不够有力,监管有欠缺的问题。二是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监管人员中持有执法证的仅1人,执法工作存在短板弱项,需尽快配齐建强执法力量。三是隐形变异需进一步查处。一些非学科类机构、托管机构、教育咨询市场主体,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甚至个别在职教师搞违规学科类培训,个别乡镇、街道非学科类培训大门上锁、小门开道,进行违规培训。四是日常监管需进一步强化。全国监管平台应用还不充分,合同使用不规范、收费公示不到位、未按要求开具发票等情况时有发生,广告管控还有漏洞,从业人员管理还有盲区。五是预收费监管需要进一步落实。预收费资金纳入银行监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还没有真正全部落实,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的风险。
(二)从校内来看,提质增效亟待升级。尽管在作业管理、课堂教学管理、课后服务、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丰富多样,适应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三)从社会协同育人来看,育人格局亟待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理念上还不尽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新生态有阻碍。
(四)其他存在的问题。
今年7月是“双减”工作确定3年目标的交卷期,任务异常艰巨、复杂,面对三年交卷的重要治理期、维稳期,关键节点,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推进。
(五)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长久以来形成的“唯分数论”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职普发展不协调,中高考竞争性选拔激烈,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引发家长教育焦虑,导致“双减”推进有阻碍。
五、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一)在加强党对校外培训工作的领导方面。
持续推动校外培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建工作,探索党建引领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国家“双减”政策落实落地落细。
(二)在提升校外培训现代化治理能力方面。
持续发挥“双减”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依托“县包乡镇、乡镇包社区、社区包小区、小区包楼长”四级包干制,织牢“地下”隐形变异培训“高压网”;督促非学科类业务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全面落实资金、人员、资料、预收费等纳入监管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教育行政执法,避免培训机构“爆雷”“冒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外培训机构安全责任体系,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三)在深化校内改革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方面。
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加强“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研究,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质量;优化课后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在校内校外协同改革方面。
进一步完善政策,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及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提供充足经费保障,定期开展督导考核;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教育资源,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协同育人长短期工作目标。
(五)在推进科学教育加法方面。
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推进科学教育与“双减”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六)在建设教育强国进行普职比、中考等突破性综合改革方面。
将职普比向普通高中学校倾斜,适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迫切需求,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保证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学校基础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上和重点专业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提前适用新高考,为培养社会拔尖人才,建议借鉴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模式,进行中考突破性综合改革。
六、典型工作案例
案例一:九龙街道徐某未经批准擅自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案。
2023年7月24日上午,叶县教体局进行校外培训检查过程中发现,叶县九龙街道第五小学东胡同南40米路东一居民院子内有人正在开展学科类培训且供午餐。接到线索后,叶县教体局立即会同九龙街道中心校、派出所、市场监管部门对该场所进行检查,现场发现徐某雇佣3名社会人员对四年级至八年级105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违规开展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类培训。经调查取证,徐某打着原“徐艳平教育”名义,在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组织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每生收取700—1000元辅导费、餐费据实上交,获违法所得。
当事人徐某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二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经研究决定对当事人徐某作出如下行政处罚:一是责令立即停止培训;二是退还家长辅导费6.67万元;三是给予当事人徐某批评教育,做出停止办学承诺;四是现场清理食堂冰箱、原料、餐具等。
案例二:“4+1+2”模式,打开作业新方式——叶县第二实验学校探索作业管理模式案例
叶县第二实验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坚持“提质”与“增效”两手抓,积极探索“4+1+2”作业模式,即“四天高质量基础作业+缤纷社团无作业日+周末假期菜单式实践作业”,实现作业的整合、精简与高效,通过高质量的作业设计真正实现以“减”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四天高质量基础作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后作业出“新”。针对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对基础性作业进行了“新”设计。例如,一二年级语文教师通过“我为汉字代言”“我给课文配插图”“秋日主题拼音画”“活泼灵动课本剧”等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作业辅导求“精”。课后服务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精准辅导。将教室划分为“完全独立完成”“几人合作讨论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学习角,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区域完成作业,延时服务成了优等生拓展知识空间的“平台”,学困生补习辅导的“灶台”。
(二)“缤纷社团无作业日”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开设球类、艺术类、科技类、书法类、中医文化等26个校级社团,还有72个班本社团,实现了“一班一品”。确定每周四为学校的“缤纷社团无作业日”,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一律不布置任何作业,学生到自己的社团参与活动。
(三)“周末菜单式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每周末以年级部为单位制定“周末非书面自选作业单”,作业单设计突出多样性、实践性、学科融合,内容包括“复习类”“阅读类”“劳技类”“艺术类”“运动类”“观察类”“亲情类”等多项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合理安排。
(四)“完善作业评价方式”提升作业管理水平。
星级评价,赏识为主。在“勾叉式符号评价”的基础上,辅以“星级评价”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字迹书写、速度快慢、完成质量、订正效果等诸多因素,给学生作业以相应积分,学生积分达到一定的额度后,可以兑换一些小奖励,如“免做作业卡”等。综合积分确定星级,评出“阅读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赞赏,从而受到激励。